作为中国医疗行业的领头羊,迈瑞一直在市场占有绝对的话语权,如今在大改浪潮的推动下★,也未能幸免★★。
李希廷携资移民新加坡,日子反而不好过,在资本的夹击下★★,国产替代被揭穿后,他的资产也跟着下滑,早已跌出富豪榜★★。
现在带金销售已经成为过去式★★★,集采又疯狂压缩利润空间,迈瑞医疗再不转型★★,可就真的要 ★★“凉凉” 了。
2006年★★,迈瑞医疗成功赴美上市。市值一路攀升,巅峰期市值突破6000亿大关★★。
在集采政策的大背景下★,迈瑞已然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,2024年,迈瑞第三季度数据显示★★,营收下降9★.31%。
这是他们迈向资本市场的第一步,好在结果还不错★★,通过代理产品,很快挣到了第一桶金。
最近,多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,200多家公司,竟有一半企业预计亏损。
作为创始人之一的李希廷,个人资产也增加了200多亿,不过,彼时,他的身份发生了变化,移民新加坡★★。
延用这条路线★,迈瑞开始丰盈自己的羽翼,在往后的几年里,相继收购了美国高端医学影像领军企业Zonare★、澳大利亚的Ulco医疗有限公司等多重领域医疗技术★★★。
是继续依赖 “销售费用换市场” 的老路,还是构建 “技术壁垒 + 生态服务” 的新护城河?
但彼时的医疗器械几乎被外资垄断,迈瑞面对如此灰暗的市场,选择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★★。
虽说看到希望,但离当初的目标还很远★★★,他们的目标是要做真正的中国产品★★★,打破依托进口设备的壁垒★★,托举起真正的中国医疗行业的未来。
如今,医疗器械行业的洗牌正在加速★★,已经从 “规模竞赛” 转向了 “价值深耕★★”。
20世纪90年代★★★,中国正处于医疗资源匮乏时期,许多设施设备都需要依托国外产品,费用非常昂贵。
李西廷高调预言★★★,未来十年★,将是医械行业的“黄金十年”。如今,这话还作数吗?
要知道★★,在前三年,迈瑞医疗业绩增长★★★,都是两位数★★,2024年★★,迈瑞全年营收却只增长了6%~8%★。
迈瑞医疗的未来,不仅要看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,更要考验它商业模式的革新能力★★★。
虽说上市★★,但未能打开国外市场★,迈瑞开始了以收购为辅线年,迈瑞收购了美国Datascope生命信息监护业务,这一波操作非常快地打开国际市场。
至于医学影像方面,2024年★★,迈瑞研发并推出的首款超高端超声平台Resona A20的放量,虽让迈瑞再次赢得口碑,但是对于这个产品★★,跟生命信息与支持相比★,也只是小巫见大巫。
48 亿元的销售费用★★★,远超 29 亿元的研发投入,这种畸形结构,把行业 ★“重渠道轻创新” 的毛病暴露得彻彻底底★。
这三大业务一直是迈瑞在市场营收上占有绝对的比重★,尤其生命信息与支持★,在2023年营收已经高达152.5亿元。
虽然集采带来的好处是显性的,但是对于企业,尤其像迈瑞这样靠设施设备存于市场,各地医院采购实施设备的步子延缓,再加上大环境影响,各地资金紧缺★★,就显得不那么友好了。
2024年,迈瑞上交的第三季度业绩显示,营收89.5亿元★★★,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1.4%,利润同比下降9.31%。
何为生命信息与支持、体外诊断?其实就是医院里一些非常重要的设施设备,如监护仪、呼吸机、麻醉机等,都可以称为生命信息与支持的产品★★,血液细胞分析仪、尿液分析仪★★、微生物诊断系统等可以隶属体外诊断医疗器械★★★。
面对如此境地,1991年★★,李西廷、徐航、成明三剑客从中国医械界的“黄埔军校”安科离职后★★★,创建了迈瑞医疗。
刚开始创业的三人组,跟许多创业人士一样★★★,经历波折★,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方向,便选择了简单来钱快的一条道路★★★,做代理商,代理GE和西门子的呼吸机开始。
原本以生命信息与支持、体外诊断和医学影像为主的三大业务,在大改的浪潮下呈现下滑趋势。
1992年,随着迈瑞推出第一款产品血氧饱和度检测仪,这才真正地开启了迈瑞医疗的国产之路。
一直以来,医疗器械行业都过度依赖 “销售驱动” 模式,迈瑞医疗也不例外★。
2020年,迈瑞迎来莫大机会,在全球公共卫生的作用力下,欧洲呼吸机产能出现问题★★★,迈瑞抓住这一机会★★★,以“国产替代”拿下海外大量订单★★,这让迈瑞市值一路狂飙★,达到4000亿元,而且创下连续23个季度增长的斐然业绩★。
将产品投放到中小医院和乡镇医院,同时在价格上也做到极致的让步,一台机器只卖4万元,远远低于进口设备★。
相较于生命信息与支持★★,体外诊断还算可观★,同比增长了28%★,让迈瑞的营收稍微缓解了一下压力★★★。
迈瑞医疗的市值★★,也从高位6000亿★★★,跌至如今3103亿,蒸发将近3000亿元。